常识网本站登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

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李世民为何想要复兴分封制?最后又为何不了了之?

游戏王 2021-08-04 风云人物 评论

  李世民为何想要复兴分封制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登基,建立汉朝。为了回报当年跟着自己打天下的一帮兄弟们,刘邦决定大封功臣。刘邦先后封了145个列侯,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其实,在古代,开国君主给大臣封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刘邦封的爵位和别人的不同,因为它有两大特点:

image.png

  第一,此爵位可世袭,例如,西汉开国名将周勃被封为绛侯,后来此爵位被他的儿子周亚夫所袭。

  第二,功臣除了得到爵位,还另外被赐有封地。例如,汉初第一功臣萧何被封为酂侯,食邑万户。

  也许,很多人觉得刘邦是一位“大方”的君王,这些开国功臣抛头颅洒热血,获得高官厚禄是应该的。但实际上,这种做法风险极大。

  一方面,开国功臣或许很优秀,但他们的子孙不一定,所以,如果爵位世袭下去,或许到了某一代,袭承爵位的公侯是奸佞之辈,对国家政局有很大影响。

  另一方面,功臣皆有自己的封地,封地内的事务地方官不得干涉,游离于法律之外。没有法律的限制,很容易滋生许多犯罪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不是唐朝的开国君主,但唐朝的江山大多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世民本人对刘邦较为推崇,李世民曾评价刘邦:

  “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旧唐书·王珪传》)

  李世民赞扬刘邦的用人策略,同时,他还认为刘邦分封功臣的做法可以效仿。贞观十三年,李世民看着当年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逐渐变老,于是心生感慨,打算派宗室大臣和开国功臣们刀到外地担任刺史,而且可以世袭。唐朝的“刺史”实际上相当于汉朝时期的“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不仅管民事,还管军事,可谓封疆大吏。李世民封功臣为世袭刺史,实际上就相当于给了他们封地。

image.png

  这种做法很快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开国大臣于志宁曾:

  “古今事殊恐,此非久安之道!”

  唐初著名宰相马周(当时担任中书舍人)也上疏说:

  “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傥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

  马周的意思是说:像尧舜这样的贤人,他们的儿子还有丹朱、商均那样不肖的儿子。倘若刺史爵位可以世袭,万一子孙不贤,就害了当地百姓。因此,封功臣们为世袭刺史,实际上时候害他们,万一他们的子孙不肖,他们全家都会受到牵连。

  虽然群臣都在劝告,但李世民似乎心意已决,他觉得他唯有这样做,才能对得起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而这些功臣中,首当其冲之人就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李世民的大舅哥。在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长孙无忌排名第一。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那些唐朝的开国功臣都眼巴巴的看着长孙无忌怎么应对,若长孙无忌出面拒绝,其他人就好办了。

  果然,没过多久,李世民就召长孙无忌入宫。长孙无忌此时担任司空(职位)、赵国公(爵位),李世民又提出封长孙无忌为赵州刺史,可世袭。长孙无忌不愿接受这个职位,说:

  “两汉罢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协事宜。今因臣等,复有变更,恐紊圣朝纲纪;且后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宪,自取诛夷……”

image.png

  长孙无忌的意思是:两汉时期,朝廷就意识到公侯担任太守的弊端,因此革除了这个弊病。如今因为我们这些功臣,又要重蹈覆辙,很不合理。若你把我派到外地世袭刺史,要是我的后代出现不肖子孙,触犯国家法律,到时候我们长孙家族就自取灭亡了。

  对于长孙无忌的解释,李世民自然不屑,他本想封功臣们为世袭刺史,如果连长孙无忌都不答应,其他大臣自然也不敢答应。李世民在和长孙无忌一番激烈的奏对后,大动肝火,长孙无忌不敢继续反驳下去,只得默默回家。

  长孙无忌回家并非默认了这一结果,而是派了一个关键的人物再来劝李世民,此人就是长孙无忌的儿媳妇长乐公主。《资治通鉴》有言:

  无忌又因子妇长乐公主固请于上。

  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的长女,因为是嫡出公主中最大的一个,从小就饱受李世民喜爱。长大后,为了不让长乐公主受委屈,李世民把长乐公主许配给了她的表哥长孙冲,也就是长孙无忌的嫡长子。

  正是因为长乐公主在李世民心中地位不一般,因此长孙无忌才把自己的难处给儿媳妇说,让儿媳妇入宫继续劝李世民。

  长乐公主入宫,改变了套路,他不再以大臣的角度来劝说这个问题,而是站在皇家的立场上。长乐公主的意思是说:

image.png

  “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

  意思是:这些大臣为了唐朝披荆斩棘,今天好不容易天下统一,你为何要把他们赶到外地呢,这和那些流放的徒刑犯有何区别,如果这样做了,人家怎么看待咱们皇家呢?

  长乐公主的话果然让李世民心软,李世民注重自己的名声,他可不想留下“流放功臣”的名声,因此抱怨一通后,不再提世封刺史之事,此时终于“圆满”解决。

  笔者认为,长孙无忌作为贞观年间第一功臣,他的智慧自然非同一般。在劝说李世民的过程中,长孙无忌却和之前的于志宁、马周一样,从一个大臣的角度出发,担心不肖子孙会害了自己。唯有长乐公主另辟蹊径,认为此举会损害皇家名声,果然奏效,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颇有《触龙说赵太后》之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Tags:长孙   无忌   长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