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网本站登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

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他是凿壁偷光的主人公,长大后为何就不出名了?

游戏王 2021-08-04 风云人物 评论

  很多人儿时应该都听说过“凿壁偷光”的故事,这类故事,除了“凿壁偷光”,还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许多父母都喜欢用这些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将来有所成就。当然,凿壁偷光无疑是我们最熟悉的故事了,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的故事。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什么事凿壁偷光

  匡衡从小家贫,所以匡衡希望通过刻苦读书,从而走上仕途,改变自己的阶级。奈何家中太穷了,根本无余钱给匡衡买书本和蜡烛。匡衡的邻居是有钱人家,家中的蜡烛长夜不灭,所以匡衡为了晚上能读书,就把墙壁凿了个洞,晚上匡衡就可以靠着从洞中射出的那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了。

  虽然在邻居和自家的墙壁上凿通个洞,这种行为是不妥当的,算是破坏他人财物。但是匡衡求知若渴、刻苦好学的精神还是可以体现出来的。所以最终发现自家墙壁破了小洞,来到匡衡家问清缘由的邻居,也被感动了,他非但没有责怪匡衡,反而告诉匡衡自己家中藏书很多,让匡衡今后可以来自己家中读书。富裕的邻居甚至给了匡衡足够的银子,来支持匡衡完成学业。

  这则故事确实挺有教育意义,既凸显了匡衡的好学,也映衬了邻居的善心。不过,往往我们小时候通过家长口述和书本中的内容,只知道匡衡小时候的这则故事,那么大家有没有好奇,匡衡长大后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后来的匡衡

  匡衡并没有辜负邻居的支持和善意,在日夜苦读中,匡衡博览群书,在传统儒学知识领域颇有建树,尤其是他对于《诗经》的独特理解,得到了世人的推崇,最终匡衡被推举入朝为官。(汉代为察举制,由当地乡贤长官为朝廷推荐人才)

image.png

  与太子交好

  汉宣帝在位时期,尽管儒学造诣深厚,也被汉宣帝认为才能出众,但当时的匡衡为官表现上并不出众。值得注意的是,汉宣帝在位时,匡衡与当时的太子关系密切。因为西汉正是崇尚儒学的时代,太子对于饱读儒经的匡衡的很是赞赏,两人私下交往频繁。顺带一提,这里所说的太子,就是之后的汉元帝,送王昭君出塞的那位。待汉元帝即位,匡衡立刻被提拔,一时间政治前途一片光明,朝野上下无人不知他的大名。

  匡衡最终位极人臣

  被提拔后,匡衡经常上疏,奏疏内容也没什么特别的,多是整顿朝纲广开言路一类的套词,当然,这些举动并没有什么政治风险,还能给匡衡赢来不少清誉,也使得汉元帝更加信任他。汉元帝在太子时期就喜好儒学,尤其是《诗经》,这正好是匡衡的长项,在汉元帝即位后,元帝曾多次召匡衡到御书房给自己讲解《诗经》和儒学,匡衡还常常用《诗经》中的内容和典故来劝勉皇上。匡衡的频繁劝谏和其本身的儒学才识,使得汉元帝认为匡衡确实是一位博学出众、道德高尚的儒官。很快,匡衡青云直上,最终官拜宰相,位极人臣。

  当然,汉元帝被匡衡的这副“儒官”的面具给骗了,匡衡其实并不算什么好官,相反,他还做了不少害民之举。匡衡被汉元帝封为安乐侯的时候,汉元帝封给他足足三十一万亩地。汉代时,地图和地产划分往往并不准确,匡衡贪心不足,利用地图边界划分的错误,偷偷地另将四万亩民田巧取豪夺、划为己有,匡衡也因此富甲一方。但当地百姓田亩被占,民怨四起,这个事情,等到匡衡十几年后倒台时才被清算出来。

  为官不检点

  匡衡的在政治和生活上并不检点,多次遭人弹劾,不过好在他深受汉元帝宠信,所以都被汉元帝压下来了。匡衡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匡昌。匡昌因为老爹是当朝宰相,所以为人处世骄横跋扈,轻视国法。有一次,匡昌喝了酒脑子不清醒,把一个人杀了。酒后杀人自然是要被关押的,匡昌的弟弟——也就是匡衡的小儿子看到哥哥下狱,便试图贿赂狱官,来帮自己的哥哥匡昌越狱。最终事情败露,追根溯源查到了匡衡身上,匡衡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自然在小儿子营救匡昌的过程中,试图打点和隐瞒。最终,汉元帝念其是老臣,出于情谊,并未追究。

  最终无法善终

  最终,待汉元帝之子汉成帝即位,匡衡失势,政敌伺机弹劾匡衡贪污民田之事,匡衡最终被汉称帝下令抄家夺职,贬为庶人。成为庶人的匡衡无法接受自己天上地下的差别境遇,在家乡郁郁而终。

  匡衡为官时虽做了不少恶事,但他在儒学上的造诣还是得到历代认可的,这也与他儿时的勤学是密切相关的。当然,这也说明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便是一个人的学识,有时不一定与他的人品挂钩。所以教科书对凿壁偷光赞誉有加,但是对匡衡的后续却不愿意提及。大家对于匡衡这样的历史人物有何看法呢?欢迎在屏幕下方留言评论。很多人儿时应该都听说过“凿壁偷光”的故事,这类故事,除了“凿壁偷光”,还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许多父母都喜欢用这些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将来有所成就。当然,凿壁偷光无疑是我们最熟悉的故事了,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的故事。

  什么事凿壁偷光

  匡衡从小家贫,所以匡衡希望通过刻苦读书,从而走上仕途,改变自己的阶级。奈何家中太穷了,根本无余钱给匡衡买书本和蜡烛。匡衡的邻居是有钱人家,家中的蜡烛长夜不灭,所以匡衡为了晚上能读书,就把墙壁凿了个洞,晚上匡衡就可以靠着从洞中射出的那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了。

  虽然在邻居和自家的墙壁上凿通个洞,这种行为是不妥当的,算是破坏他人财物。但是匡衡求知若渴、刻苦好学的精神还是可以体现出来的。所以最终发现自家墙壁破了小洞,来到匡衡家问清缘由的邻居,也被感动了,他非但没有责怪匡衡,反而告诉匡衡自己家中藏书很多,让匡衡今后可以来自己家中读书。富裕的邻居甚至给了匡衡足够的银子,来支持匡衡完成学业。

  这则故事确实挺有教育意义,既凸显了匡衡的好学,也映衬了邻居的善心。不过,往往我们小时候通过家长口述和书本中的内容,只知道匡衡小时候的这则故事,那么大家有没有好奇,匡衡长大后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后来的匡衡

  匡衡并没有辜负邻居的支持和善意,在日夜苦读中,匡衡博览群书,在传统儒学知识领域颇有建树,尤其是他对于《诗经》的独特理解,得到了世人的推崇,最终匡衡被推举入朝为官。(汉代为察举制,由当地乡贤长官为朝廷推荐人才)

image.png

  与太子交好

  汉宣帝在位时期,尽管儒学造诣深厚,也被汉宣帝认为才能出众,但当时的匡衡为官表现上并不出众。值得注意的是,汉宣帝在位时,匡衡与当时的太子关系密切。因为西汉正是崇尚儒学的时代,太子对于饱读儒经的匡衡的很是赞赏,两人私下交往频繁。顺带一提,这里所说的太子,就是之后的汉元帝,送王昭君出塞的那位。待汉元帝即位,匡衡立刻被提拔,一时间政治前途一片光明,朝野上下无人不知他的大名。

  匡衡最终位极人臣

  被提拔后,匡衡经常上疏,奏疏内容也没什么特别的,多是整顿朝纲广开言路一类的套词,当然,这些举动并没有什么政治风险,还能给匡衡赢来不少清誉,也使得汉元帝更加信任他。汉元帝在太子时期就喜好儒学,尤其是《诗经》,这正好是匡衡的长项,在汉元帝即位后,元帝曾多次召匡衡到御书房给自己讲解《诗经》和儒学,匡衡还常常用《诗经》中的内容和典故来劝勉皇上。匡衡的频繁劝谏和其本身的儒学才识,使得汉元帝认为匡衡确实是一位博学出众、道德高尚的儒官。很快,匡衡青云直上,最终官拜宰相,位极人臣。

  当然,汉元帝被匡衡的这副“儒官”的面具给骗了,匡衡其实并不算什么好官,相反,他还做了不少害民之举。匡衡被汉元帝封为安乐侯的时候,汉元帝封给他足足三十一万亩地。汉代时,地图和地产划分往往并不准确,匡衡贪心不足,利用地图边界划分的错误,偷偷地另将四万亩民田巧取豪夺、划为己有,匡衡也因此富甲一方。但当地百姓田亩被占,民怨四起,这个事情,等到匡衡十几年后倒台时才被清算出来。

  为官不检点

  匡衡的在政治和生活上并不检点,多次遭人弹劾,不过好在他深受汉元帝宠信,所以都被汉元帝压下来了。匡衡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匡昌。匡昌因为老爹是当朝宰相,所以为人处世骄横跋扈,轻视国法。有一次,匡昌喝了酒脑子不清醒,把一个人杀了。酒后杀人自然是要被关押的,匡昌的弟弟——也就是匡衡的小儿子看到哥哥下狱,便试图贿赂狱官,来帮自己的哥哥匡昌越狱。最终事情败露,追根溯源查到了匡衡身上,匡衡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自然在小儿子营救匡昌的过程中,试图打点和隐瞒。最终,汉元帝念其是老臣,出于情谊,并未追究。

  最终无法善终

  最终,待汉元帝之子汉成帝即位,匡衡失势,政敌伺机弹劾匡衡贪污民田之事,匡衡最终被汉称帝下令抄家夺职,贬为庶人。成为庶人的匡衡无法接受自己天上地下的差别境遇,在家乡郁郁而终。

  匡衡为官时虽做了不少恶事,但他在儒学上的造诣还是得到历代认可的,这也与他儿时的勤学是密切相关的。当然,这也说明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便是一个人的学识,有时不一定与他的人品挂钩。所以教科书对凿壁偷光赞誉有加,但是对匡衡的后续却不愿意提及。大家对于匡衡这样的历史人物有何看法呢?欢迎在屏幕下方留言评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Tags:凿壁偷光   汉元   儒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